比萨斜塔说明文
相信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尤其是条理性极强的说明文,根据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文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大类。如何写说明文才能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萨斜塔说明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从小学到现在,我每天上学总是要带一瓶水。由于担心长期喝纯净水对我身体没有好处,老爸就用纯净水瓶装上开水让我带去。
夏天天气炎热,老爸总是头一天把装满冷开水的瓶子放在冰箱中冷藏,甚至冷冻。第二天早上从冰箱里拿出来时,这个由于结冰膨胀而变得有点弯曲的冰坨子“全身直冒冷汗”。到了学校,大汗淋漓的我拿起同样“大汗淋漓”的瓶子猛吸一口,一股甘洌的清泉沁人心脾。
我嫌每天冷藏一瓶开水太麻烦,就自己动手烧了两壶开水,放凉后,装了十来个瓶子一起放到冰箱里。心想:这样虽不能说一劳永逸,至少可以“一劳十逸”吧。老爸却说:“自家烧的开水没有经过彻底消毒杀菌,也未加任何防腐剂,两三天之内喝是没问题的,放了十来天的开水即使冷藏也不太好。像你这样哪里是什么“一劳十逸”,分明是“一曝十寒”!
于是,我只好每天带一瓶“鲜”冷开水去上学。
秋去冬来。天气一天比一天冷,天亮的时间也一天比一天晚。由于学校早自修时间是不变的,我和老爸就一天比一天起得“早”。即使这样,从早晨铃响起床到我“整装出征”这段时间总是最“高效”的。冬天的早晨,我总是在家里吃完早饭再出门,这样走在路上就不会感到很冷。老爸总是在我吃早饭的时候从热水瓶里倒出开水装在瓶中。
时间实在太紧,开水实在太烫,老爸的性子实在太急,塑料瓶的耐热性实在太差!
每次装完热开水,瓶子总有一点变形。新的瓶子是棱角分明、像模像样的,以后一天比一天圆,一天比一天弯,一天比一天站立不稳。最后瓶子实在“站”不起来了,只好换一个新的。但几天以后这一幕又重演了。
夏天的瓶子是冻弯的,冬天的瓶子是烫弯的。我对老爸说:老爸你真“伟大”,每过几天就能“制造”出一座“比萨斜塔”。
老爸说:造一座比萨斜塔并不难,但愿这些“比萨斜塔”能孕育出一个“伽利略”。
毫无疑问的是,伽利略选择这座中世纪的古城作为他实验的场所:一是用以吸引民众的眼球,这是在向权威亚里士多德挑战;二是比萨斜塔的“斜”,一定不同凡响。比萨斜塔适合铁球坠落时的观察角度,我大概还恶意地想象,那种斜拉桥状的古塔,三角形一样的弧度。然后两颗铁球,从高空直线坠落,砸在草地上或者石板上,尘土飞扬。
上世纪末,都说比萨斜塔堪忧。人类贪婪对地球的索取,导致比萨城地下水被过度开采;加上比萨斜塔年代的久远,这座闻名世界的斜塔面临倒塌的危险。意大利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关键是修复者经过严谨的推算和演绎,成功运算了比萨斜塔坍塌的时间。然后模拟修复的可能,终于找到一种可行的途径,完成对比萨斜塔的修复。既然已经修复了,那么比萨斜塔还是中世纪的比萨斜塔吗?这座每年以微小的角度倾斜的比萨塔,所有的魅力都在这种微小的倾斜运动中;都在将倾不塌的诡异路径上。人类是不会允许斜塔的毁掉,修复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这段路途仍然属于托斯卡纳。金黄成熟的向日葵地掠过车窗,看见成堆滚成圆柱的草垛,在午后的艳阳里,像极了外星球。真的,那种陌生感从踏上托斯卡纳就一直出现。在这样美妙金黄的阳光里,万物都会自然发酵成熟。旷野的边缘,山丘渐渐平缓,在这样成熟的阳光里我们进入比萨。比萨临近意大利西海岸,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喧嚣的集市,比萨冷清的让人迷惑。千年一叹,绝非平常。
车子泊在城角的一家加油站,意大利的加油站一般都是自助式。土路尘灰,城墙是新修的,内斜。几个垛口开发成观景台,巨大石块垒成的缝隙里,野草萋萋。城内城外,两种景观。虽然都是低矮的建筑,城内大多古老而有规划;反而是城外的民居,杂乱的,一幅休闲图景。隔着一条大路,间或几个空旷有院子的住宅,也清爽地改建成酒吧、饮食铺,或者民宿。这样的比萨,闲散慵懒;配上午后的艳阳,人人都想躺着,听风看景。
过了一座古老的城门,内里豁然开朗。中世纪的建筑体在眼前晃动,这样逼真,有这样梦幻。比萨的这份被人遗忘的清冷,在这古城的遗址前面得到很好的诠释。我们站着看了历史变迁,秘密都在这些中世纪的建筑里。一抹断墙,几粒砖瓦,都沉浸着历史的风雨。几棵松柏常青,默默兀立在时间的清流里,亭亭如盖。
我们沿着石头铺就的街面行走,尽头就是比萨斜塔。几杆铁臂戳在那里,一架杂乱的重型机械。边上就是比萨斜塔。逆光,挺在斜阳的界面上,是几何学。路旁的阴影里零散地坐着几个黑人老外,看见我们居然说:“你们好!”我晕。意大利有大量做生意的华人,也许前人的慷慨,让这些黑人老外品尝到甜头。
路上没有什么游客,现在的比萨还太热,这里的温度更是离谱。靠近斜塔的路面一侧有大量的意大利餐厅,石头路面上摆着餐厅的桌椅,即使这样热火朝天的夏季,意大利人依旧可以浪漫地在座在热浪里喝一杯意式浓咖,或一杯葡萄酒。巨大的排风扇吹着雾化的水汽,桌布飞扬。我感觉四周的是热腾腾的,选了一家餐馆吃饭,随口报出:“巴萨尼奥!”四周投来惊疑的目光。
不是我们太大声了,应该是我们太随意了。服务员笑了,点点头去忙。我们吃到了地道的乡村千层面,闷热的餐厅里忽然想起早年去过的卡帕多西亚仙人烟囱,我们也是这样坐在平常人间的房子里吃馕,一室闷热。饮料是烫的,千层面是烫的,连着木头的桌椅都是烫的。
比萨,绝不是只有一座孤零零的斜塔。这里已经被开辟成成熟的景区,一条甬道的尽头是教堂,教堂绵延着教堂,侧边的空地上就是比萨斜塔。一层地基下陷,又叠上一层地基,中间兀立着的就是大理石斜塔,弧形的窗,拱形的洞檐,筒状升起;顶部有廊道,可以观看低矮的比萨城。我可以想象当年伽利略的实验,他是对的,这斜塔有点古怪!斜得骇人听闻。入口处有铁栅栏,没有什么游客上塔楼。
然而,斜塔是新的。边上不远有铁臂,叠着巨石,想来是修复的时候用来平衡斜塔。斜塔的石头居然全是新的,不是以旧修旧吗?这完全不是我以为的中世纪比萨斜塔。它成了现代实验的产物。修复,没有还原比萨斜塔的历史。那些石块上的青藤和苔藓已经完全没有踪迹了,大理石块被打磨的异样完整与光滑。这座斜塔,还可以矗立无数个世纪。
早晨,我拉开窗帘,呼吸着意大利清新的空气,沐浴着异国他乡明媚的阳光,心情十分舒畅。
二十年后,我背起行囊,来到意大利的比萨大学留学,一睹那矗立现在意大利奇迹广场的独立钟楼――比萨斜塔。
终于,我如愿以偿,看到了梦想已久的比萨斜塔:比萨斜塔整个塔身都为香槟色,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微微倾斜。在比萨斜塔的最顶部,有着五只大钟,这五只具有古典气息的大钟偶尔发出肃静而深沉的钟声,那是来自岁月的召唤,仿佛开启我尘封的回忆――
一阵银铃般清脆的笑声打破安静的氛围,原来是个小女孩。她用稚嫩的声音问我:“大姐姐,为什么比萨斜塔只斜却不倒呢?”我陷入沉思,那个小女孩的话语不断在我的脑海里重复,一股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这个问题仿佛在我的童年里出现,我何曾没有过这样的疑问?
开学,我带着一个个疑问走进比萨大学。终于一天,教授为我揭开了这个谜底,1173年时,比萨斜塔开始建造,因为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16世纪时,伽利略曾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个著名的实验――自由落体实验,当时比萨大学的师生也曾目睹了这个实验。从此,比萨斜塔经过几个世纪的风吹雨打,依然巨人一般矗立在广场上。
几日后,我再次来到比萨斜塔下,那位天真可爱的小女孩正在塔下快乐玩耍。她看见我,期盼地再一次问了我同样的问题,我帮她解了谜,她快乐地笑了,有礼貌地说了声“Thankyou”
它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建造过程中,起初人们先是采用特殊的'建筑设备试图阻止倾斜的继续,其后又替换掉柱子和其他破损的部件,又在地基间插入材料,大大地减少了倾斜程度,保证塔楼能够维持更长时间而不倒塌。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政府部门的投入,对比萨斜塔维护的研究工作有了进展,专家成立委员会评估任何一个可能导致倾斜加剧的危险可能性,并研发阻止继续倾斜直至逆转倾斜的方法。
由于倾斜程度过于危险,比萨斜塔曾在1990年1月7日停止向游客开放,经过11年的修缮,耗资约2500万,斜塔被扶正44厘米,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专家认为,只要不出现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经过修复的比萨斜塔,300年内将不会倒塌。20xx年12月15日起再次向游人开放。
由于比萨斜塔距离地中海较近,频繁的暴雨袭击让重达14500吨的塔身受损和褪色。从20xx年开始,一个10人的强力修复小组开始利用激光、凿子和注射器清洗塔身,他们花费了八年零三个月的时间,清洗了24424块石头才让这座独立的八层钟楼看起来焕然一新。
建塔之初,塔体还是2113笔直向上的。但兴建至5261第三层时,发现塔体开始倾斜,工程4102被迫停1653工。塔体出现倾斜的主要原因是土层强度差,塔基的基础深度不够(只有3米深),再加上用大理石砌筑的塔身非常重,因而造成塔身不均衡下沉所致。这种情况的发生,完全是由于建筑师对当地地质构造缺乏全面、缜密的调查和勘测,使其设计有误、奠基不慎造成的。塔停建96年后,又开始继续施工。为了防止塔身再度倾斜,工程师们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如,采用不同长度的横粱和增加塔身倾斜相反方向的重量等来设法转移塔的重心。但由于建成的三层倾斜已成事实,所以,全塔建成后,塔顶中心点还是偏离塔体中心垂直线2米左右。600多年来,因松散的地基难以承受塔身的重压,仍然继续而缓慢地向南倾斜。塔基南面已开始下沉。特别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塔已向南倾斜了大约30厘米,斜度达到8度,塔身超过垂直平面5.1米。1972年10月,意大利发生的一次大地震使斜塔受到了强大的冲击,整个塔身大幅度摇晃达22分钟之久,极其危险。幸运的是,该塔仍巍然屹立。这种“斜而不倾”的现象,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使比萨斜塔闻名遐迩。
这座堪称世界建筑史奇迹的斜塔,不仅以它“斜而不倒”闻名天下,还因为1590年,意大利的伟大科学家伽俐略,曾在斜塔的顶层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让两个重量相差10倍的铁球,同时从塔顶落下,结果,两球同时着地,一举推翻了束缚人们思想近2000年的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关于重量不同的物体其下落的速度也不相同的“物体下落速度与重量成正比”的理论。伽俐略开创了实验物理的新时代,被人们称为“近代科学之父”,而他用来做实验的斜塔也因而更加遐迩闻名。
自由,两个让人神往的字眼,那么贴近我们,却又那么遥不可及。每天,在醒时,在梦里,不知几次的想起,梦到这个词,却只能一声兴叹。
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发现骨子里最向往的东西是自由,而非好的工作,好的成绩等等。也许是陶渊明的风度影响了我,使我拼命的想要和他一样坚决,坚决的离开尘网,离开樊笼,在自然中做一只与青山绿水相伴的飞鸟。有人说,选择了自然也是选择了贫穷。可是,我却坚信,陶渊明是正确的,因为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哪怕那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却依然能够怡然自得。
也许是孙少平的选择影响了我。他放弃了在哥哥砖窑工作的机会,只身一人到了煤矿中去当一个采煤工人。每天过着不见天日的生活,穿着黑乎乎的衣服,在矿底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这是一种艰难的选择,但是我知道再辛苦因为有信念的支持,都会成为一种甜。
那我呢?无奈。我不会成为陶渊明,也不会成为孙少平,尽管我也对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么向往。可是,生活却使我不得不去追求些别的东西。虽然我始终记得但丁说过“要坚定信念,要像坚实的高塔,不要因暴风雨而倾斜。因他人的想法而远离自己目标的人是最可惜的。”
可是,在父母面前,我只不过是一个被宠坏的小孩罢了。没有了自己的桃花源,没有了自己的坚持,没有了自己那不倾斜的高塔。他们那么精心而虔诚地为我设计未来,充满着希望。而对于我,这是不能说出口的无奈。
有个同学曾打趣的说过自己的未来:读大学,工作,结婚,生子,再让孩子读书,工作,结婚,生子,如此循环下去。有些不情愿,却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每个人都会跳进去的套子。现在,我们所追求的无非是一个好的工作,好的大学罢了。
忽然想起了比萨斜塔。那个因为倾斜而闻名世界的高塔。于是,我似乎明白了。原来,倾斜也是一种美。我们可以像比萨斜塔那样,把自己放在一个固守信念却又不违逆父母的位置。因为,发现自我与追求生活并不是鱼和熊掌关系。史怀哲说过,他在三十岁前尽情享受生活,过了三十岁就投入世界和平。结果,他做到了。
一束阳光洒了进来,想起了《繁星春水》中的一句话:“只有你自己是真实的,也只有你自己能创造你自己。”我想,也是。
比萨斜塔的鼎鼎大名早以如雷贯耳,暑假里,我终于如愿以偿,有幸参观了这座百年不倒的斜塔,亲身体验了它的奇特与奇妙。
走进斜塔,便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斜塔的“斜”。整个人都不由自主地往斜塔的一边斜,连站都站不稳,似乎随时都有可能“砰”的一声栽倒在地上。我们随着人流,开始攀登斜塔。由于楼梯全部是绕斜塔的边缘沿着圆形360度向上攀延,因此我们整个人都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一会儿向南,一会儿向北。我不得不躬着背,缩着腰,猫着身,向上攀爬,在斜塔内竟会感觉到这么“斜”,真是百闻不如一试啊!
终于,我们有惊无险地登上了塔顶。那旖旎的风光热情地迎接着我们的到来。我连蹦带跳地跑到栏杆旁,极目远眺,瞻望四周,只见一栋栋星罗棋布的房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熠熠生辉,整个比萨城虽然破破旧旧,但却井然有序,也是颇有意境的。房屋虽然外形不一,但在顶层总会有一个小窗户从瓦砾堆里“探”出头来,探头探脑,无言静观着大街小巷内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人群。
我来到了著名科学家伽利略曾经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地方。望着塔下那曾经坠落过两个铁球的石板,踩着那曾经有一位伟人站着做实验的地方,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激动。曾经辉煌一世的成功,尽管已经化为泡影,不复存在,但却深深地埋藏在这座百年不倒的斜塔内。伽利略,这个家喻户晓、举世闻名的科学伟人,尽管已经与世长辞,但却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伽利略,告诉了人们“我们要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的人生哲理,就像在漆黑的夜空中为迷失方向的人们点亮了一盏灯,指明了道路的方向!
比萨斜塔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奇迹广场的大片草坪上散布着一组宗教建筑,它们是大教堂(建造于1063年—13世纪)、洗礼堂(建造于1153年—14世纪)、钟楼(即比萨斜塔)和墓园(建造于1174年),它们的外墙面均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对独立但又形成统一罗马式建筑风格。
比萨斜塔位于比萨大教堂的后面。比萨斜塔从地基到塔顶高58.36米,从地面到塔顶高55米,钟楼墙体在地面上的宽度是4.09米,在塔顶宽2.48米,总重约14453吨,重心在地基上方22.6米处。圆形地基面积为285平方米,对地面的平均压强为497千帕。倾斜角度3.99度,偏离地基外沿2.5米,顶层突出4.5米。1174年首次发现倾斜。
比萨斜塔毫无疑问是建筑史上的一座重要建筑。在发生严重的倾斜之前,它大胆的圆形建筑设计已经向世人展现了它的独创性。
虽然在更早年代的意大利钟楼中,采用圆形地基的设计并不少见,类似的例子可以在拉文纳、托斯卡纳和翁布里亚找到,但是,比萨钟楼被认为是独立于这些原型,在更大程度上,它是在借鉴前人建筑经验的基础上,独立设计并对圆形建筑加以了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比萨风格。
比如,钟楼的圆形设计被认为是为了同一旁的大教堂建筑形成反射而相对应,因此有意地模仿教堂半圆形后殿的曲线设计。更重要的是,钟楼与广场上对圆形结构的强调是相一致的,尤其是在宏伟的、同样是圆形的洗礼堂奠基以后,整个广场更像是有意设计成耶路撒冷复活教堂(Anastasis)的现代版本。这种的设计正来源于经典的古代建筑。
钟楼的装饰格调继承了大教堂和洗礼堂的经典之作,墙面用大理石或石灰石砌成深浅两种白色带,半露方柱的拱门、拱廊中的雕刻大门、长菱形的花格平顶、拱廊上方的墙面对阳光的照射形成光亮面和遮荫面的强烈反差,给人以钟楼内的圆柱相当沉重的假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