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体裁作文 话题作文 字数作文 作文素材

读《文化苦旅》有感

时间:2024-10-03 21:01:01
读《文化苦旅》有感范文集合11篇

读《文化苦旅》有感范文集合11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文化苦旅》有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文化苦旅》有感范文1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说中国文化是太平洋的话,那么余秋雨就是一个航海家,而我也勉强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随者。

一路上,余秋雨引领着我去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深思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陈景润那样在字母的世界中遨游,可以说是飞翔,从山脚飞向山顶,从江南飞向那更远的地方。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道士塔。青砖黄泥,这再普通不过;细细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机,可是这也是一种耻辱。道士塔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伤心欲绝!经历如此难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个三峡吧,离开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刘备罢了。也许三峡之流正是为了这两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争流着。放眼现在,三峡大坝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国人逐渐满足了自己对能源的需求,这无不是三峡的功劳。无论怎样,三峡蕴藏着无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点儿跌宕而已。对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无休止的,那是因为人生也是个无休止的边界。就正如智者说“不在乎你拥有多少钱,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钱”。同样不在乎你有多聪明的头脑,就在乎有多少有内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闭上眼睛,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罢了。

读《文化苦旅》有感范文2

我正好手头有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书,利用双休日的时间翻阅了一遍,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静静体味的书,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陲,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里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线条令他着迷:北魏色彩的浑厚沉着,隋朝的畅快柔美,唐代的喷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细、温煦......这是一条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直汹涌地向我们奔泻而来。天一阁的藏书曾令他迷惑,而终于有一天显现了藏书的社会意义。而西湖终究是文人们心中的一个飘渺的梦境,只能意会,无法用文字解读。

中国文化如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流经祖国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文化是内化于心的一种精神财富,在有华人的世界里,就有中国文化的延传,漂泊海外的华人们可以把原始的巨树当成神庙,供奉着“大公伯”,然后进化成“拿督大公伯”,希望庇佑着他们。这是典型的宗族文化,一辈子也无法挥去。

960万及其海域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化,有如一朵朵奇葩绽放着,包容和开放的海派文化,亲新婉约的江南文化,浓郁思乡情结的华人文化......我无法用语言表达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解读,我只能用心去细细体味。

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许我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读《文化苦旅》有感范文3

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总是感叹于他那伸张有力的笔法和豪迈中略带凄苦的哲语。是什么使得作者笔下的文章能够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显得游刃有余?是一种阅历,一种修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处不见证着他那沧桑而深邃的足迹。就是这种阅历和修养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种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对于读者来说,欣赏余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留给读者本身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间;就其作品本身来讲,语言的诗化,叙事的故事化更给这部美文以强烈的美感。下面就详细将讲这两方面的艺术特色:

首先,文化省思,精神洗礼的社会功用是其主要的艺术特色。在《文化苦旅》中涉及的内容可谓古往今来,不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圣洁,还有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不仅有江南的秀美与娇艳,还有庙宇的悠远与深沉,在描述的字里行间,作者的那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解很自然地融合到文章中去(这种文化见解包括了作者对历史现象的批评,赞扬等态度)。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理解了作者的历史观点,甚至接受了这种观点,从而引发了读者对文化的某种反思,在此同时读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礼。比如,《道士塔》这篇文章,作者并没有过多的批评那个“王道士”,而是将“敦煌失窃”的过错归咎于那些官僚们的身上,读者从这一点可以联想到当今社会,从而读者的精神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洗礼。

其次,语言的诗化,叙事的故事化也是其艺术特色之一。余秋雨《文化苦旅》语言的诗化现象比其它作家的美文表现的更为突出,比如《江南小镇》这篇文章中的语言就显得那么的富有诗意,特别是文章中引用了一些楹联,例如“浅诸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等;还有在《洞庭一角》中多次引用古代诗句,更添加了文章的那种诗韵味儿。另外在《庙宇》中作者详细叙述了“胖和尚”与“瘦和尚”一些对话;在《风雨天一阁》中也描述了天一阁遭浩劫的一段细节等,这些故事化了的叙事成了《文化苦旅》的一大特色。

《文化苦旅》凭借作者对山水的诗化描写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故事化叙事,来寻求一种对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礼,从而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

读《文化苦旅》有感范文4

书籍是我们生活的导航,它教会我们去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然而读《文化苦旅》,当茶余饭后咀嚼着其中优美的文字,欣赏古代历史人物的零碎故事,都能让人有所感、有所动。

打开一本好书,迎面扑鼻的是清香而深邃的气息,仿佛是那新翻耕的泥土散发出馨香。在若有若无的音乐声中,我们能够随意想象,想象自己是蓝天,一望无际;想象自己是月夜,寂静美丽;想象自己是海浪,澎湃不息;读小说,我们会随着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或喜或悲;读抒情的散文诗歌,我们会在作者淡淡的忧郁中品味他们对生命、生活、自然的态度;翻阅简单诙谐的书,我们能够尽情地放声大笑,把一切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

然而读《文化苦旅》,让人变得深沉达观。

任何物体都有承载它的器皿,唯有知识无垠无度。文化的承载,不只是书籍,就像余秋雨所言,历史文化的沧桑,散布于历史的古迹中,需要人慢慢去探索、挖掘。托尔斯泰曾坦言: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恰恰罗素?罗兰又说:“智慧,友谊是黑暗中唯一的光亮,倘若没有钥匙,如何打开智慧之门,又何谈放射光芒?文化苦旅这本书,昭示古代历史,人类告别愚昧混沌,从事文化探寻的历程与辛 ……此处隐藏3851个字……,悟一会儿人生之真谛,因为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历史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过去才能上升为寓言。

这本书里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遗产的范钦的后代们,有淳朴善良但又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深刻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的侧面,令人为之汗颜。看完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让我感受倍深,感受到了中国的文化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感受了中国历史的苦涩与坚强,也让我领悟了人生之路的得与失!

读《文化苦旅》有感范文9

竟是自己也不知从何时开始,文字于我的定义开始有了不同。它从之前的一粒沙石、一片落叶、一阵芬芳和一支清萧中踱步,身姿优雅的走了出来,它的字符变成了家国的千年历史,它的音韵转化为笔者身为炎黄子孙所抒发的内心无限崇敬与热爱。

到今时我仔细想来,答案也算得上简单,或是因为它,或是因为他罢。

《文化苦旅》这本书,应该是在初中的语文学习中所第一次听到的名字,起先是因为这铿锵的四个大字感染了我,于是在闲暇时光开始断断续续的阅读,也曾在第一遍通读后就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对这沉淀深远的文字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席间也不过是对广大山河的赞美和对其作者由衷的敬佩。那时的读后感虽然是酣畅淋漓,但也终归要有个句点,但这股神秘的力量却始终驱使着自己在或是明媚的午后或是阴郁的清晨去再次阅读,一次又一次。

记不得有多少个深夜,辗转梦乡中也能透过他的笔触勾勒一幅山水,那里有李白的狂傲不羁,有苏东坡的放浪形骸,有千年之前的文人骚客在山水间起舞翩翩,他们衣袂下流传的是不朽的歌谣,他们眉眼间表达的是永恒的盼望。他说那是一段“苦旅”,可也曾在心上小小否定,我这样说

——苦旅,左不过是苦了躯体。却充盈了内心,却强壮了精神。

然而我必须要承认的是,时至今天再翻开那书页都带着和第一日丝毫不减的敬畏。我说不清那究竟是今人对亘长历史回味时所特有的凝重还是笔者所书写之一花一草都带了快餐文化少有的洗练,终归是觉得读不懂、读不透,就算是今天跃跃欲试还想要一展自己的见解,却要也诚然内心的惶恐,就像其中的一篇题目所说,这是三十年的重量,而于我,这册书恐怕是更长的历史叠加、更厚的文字传承、更重的精神分量。

无疑,余秋雨老师是当代中国文学的领军人物,更是今天我们少年报效祖国的标杆楷模。人的一生,或长或短,看其价值;人的一生,奉献多少,看其晚年回眸时的作为。而这位长者,这位智者,抛却了功名利禄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走上山水寻根之路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且不提身为读者的自己还资历尚浅根本没有立场去评论他的行迹,单是这一份浩然,这一份对祖国文化的热忱,便足以令人内心呐喊,手中摇旗。

文化,本就是一段漫长的旅程,而其中璀璨夺目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却也不曾躲过历史的阴霾和晦涩,读罢我心上竟有那么清晰的庆幸——这文化苦旅,还好有这样优秀的笔者记录,还好有这样睿智的笔者鼓舞。

一次关于寻根的阅读,一次关于历史的叩问,它终将继续,它永不褪色。

读《文化苦旅》有感范文10

千百年来,许多人物一个中有所作为或无所不为的姿态、顶着万千宠爱或集骂名于一身而长流历史长河中、或名留青史或遗臭万年。而他,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目光呆滞是一个在那个时代随处可见的中国平民,却在历史上添了重重的一笔,他就是"王圆箓"。

他是一介草夫,却成了莫高窟的主人,他是一个文盲,却发现了可以让无数学富五车的书生为之耗尽一生的学问,他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却让历史也为他而叹息。这是巧合还是天意?

此后,莫高窟在他的精心"改造"下变得面目全非,大片壁画在他的面前哭喊、哀嚎、低声求救,可王道士却将哭喊视为了鼓舞,在完成之后还沾沾自喜。

当让世界轰动的门户轰然开启之时,他"淡定自如、视名利如粪土"再加之中国官员的昏庸无能,是这些文化瑰宝毁于一旦。而当王道士发现这些经文之时、列强决定联合出兵——攻陷北京。这仅仅只是时间上的巧合么!这时便不得不提起另一个人——蒋孝琬。

他乃一个清瘦文弱白面书生,他亦是一个另类,他在文化外流之时没有"华夷之防"的敏感,在将经卷送出之时几乎没有感受任何心灵煎熬。百无一用是书生,从联络、刺探到劝说交易完全是他一个无用书生做的,他以王圆箓愚昧无知及对《西游记》的特殊情感为突破口,拿到了进入这片洞天福地的钥匙,并将让无数人为之疯狂的经卷翻阅、译文、更以四块马蹄银换到那些珍贵的文物,当被夸奖之时还有几分得意!这种得意我不知道源于何处,视为保护了连昏庸无能的中国官员都无法保护的文化瑰宝而自鸣得意么?他在历史中虽无王道士的浓彩却也轻抹了一把。

读《文化苦旅》有感范文11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随著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却无法使自己陶醉,心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我一直对《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义,起初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现在才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是的,人生无非是漫长历史的一个缩影。历史从古代走到今天,还要继续走下去。历史的足迹却成了无数人一生的执着追求。历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迹总是隐藏在山水之间,难于寻找。所以没有博大的历史情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人是永远不会找到这些无价之宝的。无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宝”的胜利者,他的收获便是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带领着我在历史长河中漫游。我们面前出现曾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过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一个个伟在大的人物出现了,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们中的多数还是逃脱不掉那悲剧性的结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这破碎的心却真的读懂了中国文化。当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极具研究价值的敦煌文物时,人们在为历史喝彩。然而历史却上演了一幕极其荒诞的闹剧,让外国人大摇大摆地将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贵文物搬到了他们的博物馆里。或许历史是要故意磨砺一下那些过于执着的历史学家们,让他们只能凭借外国博物馆提供的微缩胶卷来研究生长在中国的敦煌学。啼笑皆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问历史,这种磨砺的代价是否太大了?当然,这部历史更多地留给我的是对人生的思索。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录求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则是为了录求人生的真谛。

读过《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涩后的回味;那么度过漫长人生后,我们又将留下什么呢?

《读《文化苦旅》有感范文集合1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